数量将超过人类,至少有100亿个机器人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10月14日,工信部表示,工业与信息化部将出台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建议,全力发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6G等新领域新赛道。此外,随着人形机器人赛道升温,多家有名的公司纷纷入局。
二级市场方面,9月24日以来,机器人指数累计涨超56%,一大批牛股受到市场资金的追捧。怎么样看待这波大涨行情?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到哪个阶段?未来发展前途如何?哪些细分投资领域值得关注?
这些投资的人表示,AI巨头引领技术进步、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以赛力斯为代表的车企入局、A股市场整体回暖等因素,导致近期人形机器人概念表现较好。未来这一领域空间广阔,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和新能源车之后的又一重要科技革命,拥有万亿级市场机遇。
中国基金报记者:人形火了。Wind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11月8日,9月24日以来机器人指数累计涨超56%。怎么样看待这波大涨行情?
罗英宇:近期人形火爆,主要受市场风险偏好大幅度的提高所带动,以及产业政策支持和相关企业积极布局的推动。
近期产业政策不断推出,其中最为重磅的是工业与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工业与信息化部将出台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建议,全力发展人形机器人等新领域新赛道。另外,马斯克在沙特投资倡议论坛预测,2040年前,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人类,至少有100亿个机器人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每个价格在2万美元至2.5万美元之间。这也有效激发了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进展和未来成长空间。
宋巍巍:对比之前和此次的行情,本轮涨幅除了科学技术板块的普涨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转变:人形机器人的驱动,从之前只看海外,到现在国内人形机器人的消息催化就可以引领板块行情,这是一次定价权的转换,也是侧面印证我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的进步。
郜哲: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加速之年,技术的发展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多模态大模型的出现为感知能力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软件基础,使得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准不断提高。众多科技公司的投资也推动了本轮科技行情的上涨。
人形机器人的潜在应用场景十分广阔,从工业领域的危险作业环境,如核电站维修、化工厂巡检等,到服务领域的医疗康复、家政服务、教育陪伴等,在当前我国人口红利消失,逐步进入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人形机器人广阔的应用前景吸引了广大投资者的关注。
张璐:首先,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加速发展,行业已经从概念阶段逐步向量产阶段过渡。大厂的持续投入使市场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落地和商业化前景充满信心。其次,国内政策对人形机器人的重视程度不断的提高。工信部出台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其提升至战略高度,并在2024年多个重磅科技展会中展示了多款人形机器人产品。支持性政策的不断出台,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对行业成长性的乐观预期。
当前行情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反映了投资的人对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价值的乐观预期,也体现了长期资金市场对其科学技术成长属性的高度认可。
张小郭:在这一轮的大盘强势反弹中,科学技术板块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而人形机器人作为科学技术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没有缺席。在此基础上,市场近期对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关注度提升,传闻某汽车制造商布局人形机器人,引发了市场对华为入局人形机器人的无限遐想,逐渐增强了本轮人形机器人炒作的热度。
王鹏程:本轮上涨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AI巨头引领技术进步,二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三是以为代表的车企入局,预计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入局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将加速完善,加快商业落地可能性。
罗英宇:目前人形机器人软硬件研发技术均取得显著成果,硬件发展稍快于软件,技术的成熟度正在提高,特别是在运动控制、感知能力和人机交互等方面。随着AI技术的进步,机器人具备了更强的环境感知和决策能力,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执行任务。
宋巍巍:全球标杆企业已经临近量产,2025年多家海外企业均有部署千台量级机器人的计划,用于在首发场景训练、验证(工厂或家庭),预计2026年正式对外交付。国内机器人领军企业的新型人形机器人,定价9.9万元起,率先将人形机器人的价格降低到2万美元以内。
目前,我国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产品慢慢的开始小批量生产和交付,客户主要是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智能制造企业,一些人形机器人已经在工业制造场景及商用服务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
张小郭:总的来看,产业目前仍处于“从0到1”的萌芽阶段。随着慢慢的变多的玩家入局,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有望逐步加快。海内外的相关公司提出了将人形机器人在制造工厂投放使用的计划,此外,国内一些初创企业,以及部分汽车制造商近期推出了人形机器人产品方案。
郜哲: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处于“从0到1”产业变革阶段,处于商用化落地前期,得益于多模态人工智能技术的超预期发展,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在加速发展。在今年上半年,市场预期较为现实的家庭商用机器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到2027年才有落地的可能性,但从当前特斯拉及国内初创企业的原型机来看,目前人形机器人在精细动作和互动能力上超预期发展,而随着明年英伟达B系列芯片的发布,以及万亿级参数的大模型的落地,人形机器人的商用化有极大概率提前到明后年落地。
张璐:人形机器人产业目前处于从技术突破向量产和实际应用过渡的关键阶段。、华为等行业巨头的推动,加快了技术成熟和产业链完善,尤其在产业链高效降本、大模型赋能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政策层面,国内将人形机器人产业提升至战略高度,长期资金市场也对其未来前景充满信心。当前,人形机器人已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自动巡检等场景中试点应用,但大规模商业化尚需时间,尤其是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等复杂场景的应用仍在探索。随着关键零部件供应链的完善和技术的进一步成熟,预计未来几年将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落地,推动产业进入迅速增加期。
王鹏程: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的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当前行业迎来内部政策+外部巨头共同催化,进入国内外整机厂商双轮驱动阶段。我们大家都认为当前正处于“从0到1”的关键阶段,预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进入量产元年。
中国基金报记者:未来产业化落地是否会持续加速?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前途如何?
罗英宇:非常看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前途。从政策来看,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旨在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从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来看,人形机器人被视为一个万亿元级的蓝海市场,涵盖家务、商务和工业生产等多个应用场景,成长空间巨大。科技巨头的持续投入也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提供了动力。2024年被一致认为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元年,多个企业慢慢的开始量产人形机器人,且价格逐渐降低,使得这一技术更加普及。
张小郭: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非常有可能会持续加速。一方面,相关利好政策持续推出,产业获得更多的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也迎来更多企业入局,这将加快产业链突破有关技术瓶颈,加速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落地。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精密加工等基础通用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将为人形机器人产品综合性能的提升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前途非常广阔,产业链潜在空间巨大,或远大于当前的汽车行业空间。当前行业缺乏人形机器人的爆款产品,等这样的产品成熟后,将可能催生巨量的需求。
宋巍巍:《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计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超百亿,达到104.71亿元。2030年有望成长为千亿市场,市场规模达1192.46亿元。预测到2029年,该市场规模有望扩大至750亿元,占据全球市场的32.7%。报告还进一步展望,到203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现在是推进研发人形机器人的绝佳机会,因为能共享大量自动驾驶领域的软硬件技术成果。
郜哲: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前途广阔:一方面,市场需求巨大,人形机器人能在老年人护理、医疗辅助和日常陪伴等方面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和娱乐领域也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应用的重要市场。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不断推动人形机器人发展。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突破,将使人形机器人更智能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响应人类的需求。
张璐:随着人形机器人有关政策的持续加码、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更多企业的入局,产业化落地有望持续加速。政府已将人形机器人提升至战略高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研发技术、产业链完善和应用场景拓展。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巨头积极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尤其在AI、大模型和云端协同等方面,明显提升了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和泛化能力。此外,国内长期资金市场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浓厚,一、证券交易市场资金的持续涌入将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
王鹏程:外部特斯拉、等巨头拉动,国内政策推动下车企、3C设备龙头纷纷入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度将加速发展。
就工业、服务场景需求来看,人形机器人发展前途广阔。在劳动力短缺、人力成本昂贵背景下,人形机器人时薪性能好价格低,预计2030年中美制造业、家政业的人形机器人需求合计约203万台,市场空间约3185亿元。
中国基金报记者:目前来看,多家上市公司、机构等竞相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欲借此进军前沿科技领域。你认为哪些细分投资领域值得关注?
罗英宇:个人对几个方向的跨界整合比较关注。首先,汽车与人形机器人结合方面,汽车产业相关公司正在通过投资或自主研发的方式进入人形机器人市场,利用其在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开发。
其次,是AI与机器人产业的结合,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将AI技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以提升其在人机交互中的表现。
再次,是关键零部件与材料的供应链与机器人的创新融合发展,人形机器人需要大量高精度的机械部件,如谐波减速器、传感器和等,这都带来相关企业新的增长曲线。
最后,关注人形机器人与生产生活的场景融合,包括公司制作、护理和家庭服务领域等相关领域有望率先应用AI机器人。
张小郭:目前行业处于产品研究开发和完善阶段,开发过程中相关的技术堵点是可以让我们着重关注的投资方向。
具体而言,运动能力相关的产业链上,运动执行器(包括旋转执行器和线性执行器,和相关的、丝杆等零部件)、运动控制算法值得着重关注;感知能力相关的产业链上,力传感、IMU、机器视觉、电子皮肤、毫米波雷达、智能语音等值得着重关注;分析和决策能力相关的产业链上,AI大模型、边缘计算、相关算法,以及包括AI芯片和存储等在内的相关硬件配套等方向值得重点关注。
宋巍巍:机器人能分为大脑、传感系统、运动系统。这三个方向是机器人的核心细分投资领域。
机器人大脑是一个大型运算系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计算机模拟和真实机器人实验,学习和掌握相关信息资源,可帮助机器人识别各种信息,理解人类的语言和行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机器人大脑的能力。
机器人运动系统成本占比超过50%,机器人运动系统是直线运动和旋转运动的组合,运动系统又由旋转关节,线性关节以及灵巧手构成。机器人传感系统包含以及聚醚醚酮(PEEK)特种高分子材料。这些关节零部件和的增量,就是机器人产业链中最具有业绩弹性的部分,A股机器人板块有大量公司处于这两个领域。
郜哲: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制造、运动、交互控制系统集成、下游应用市场。
其中,成本占比以及技术壁垒较高的是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行星滚柱丝杠,行星滚柱丝杠占人形机器人中的价值量较高,其毛利率可达60%,技术壁垒和产业附加值位居产业链前列,应用空间增量前景广阔。另外还包括伺服和,这也是人形机器人的关键部件之一。其次是传感器,人形机器人的感知环节主要可大致分为交互控制、视觉传感、力控传感、位移姿态传感及运动控制传感。传感器是实现人形机器人感知能力的关键硬件。在商用落地前,需进行大量原型机试验,以及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的确定,因此,以上环节是当前投资人形机器人时要重点关注的细分领域。
张璐: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中,核心零部件和“大脑”系统分别作为硬件和软件、外部与内部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值得着重关注的两大投资方向。
王鹏程: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重要落地形式,是AI浪潮中中国厂商能够深度参与的领域。目前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主要分成:上游丝杠、减速器、传感器、电机、AI大模型等软硬件供应商,中游关节集成商,以及下游整机厂商三个部分。
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产业化前夕,核心零部件供应链投资机会有望先行。应该重视核心零部件中高壁垒、高价值、国产替代迫切的环节,如行星滚柱丝杠、六维力矩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空心杯电机等。
中国基金报记者:人形机器人如一座桥梁将席卷世界的AI浪潮与物理世界相连,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是不是真的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
罗英宇:技术层面来看,存在的挑战包括数据需求和控制复杂性。人形机器人的训练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数据,尤其是与人类相似的体型和运动能力相关的数据,而获取这一些数据仍然是一个挑战。法规与伦理问题同样重要,目前有关规定法律框架尚未完善,例如怎么样处理机器人在工作场所的责任问题,以及它们在社会中可能引发的伦理争议等等。
宋巍巍:一个巨大的产业背后往往隐藏着不确定性和风险。目前机器人尚未量产,存在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和应用场景落地的不确定性。另外,未来机器人进入各行各业在大多数情况下要相应法律和法规的配套。机器人的背后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面临着监管风险。
郜哲:人形机器人要真正的完成“C端”的应用,走进千家万户才有机会打开庞大市场空间,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当前仍有较多的技术问题、法规问题是需要解决。
技术方面,大多数表现在当前的价格还不够亲民,能让众多购买的人买单,就要有能解决刚需的技术能力,如老人、儿童的陪护,对指令识别的正确性、动作安全性、响应及时性都有很高的要求,这依赖于大模型技术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也依赖于核心零部件的稳定性。以及压降成本的制造工艺的提升。
法规方面,主要需要对隐私问题,问题、生产生活中的安全意外等制定好相关法律和法规,而这些都需要多方进行新的探索,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张小郭:人形机器人作为最前沿的科技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风险因素。在产品研究开发阶段,可能面临技术难度大、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大,开发进度没有到达预期等问题。在产品开发成功后的上市销售推广阶段,人形机器人作为一款全新的产品,市场接受会需要一个过程,可能面临市场开拓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另外,未来人形机器人要融入人类社会,可能面临相关的法律和法规风险、伦理道德问题、安全与隐私等问题。
张璐:人形机器人作为连接AI浪潮与物理世界的桥梁,虽然前景广阔,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也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
首先,技术瓶颈和高研发成本是关键挑战。其次,商业化落地和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也构成风险。此外,政策监管和伦理问题也是一大隐患。人形机器人虽承载着AI落地的美好愿景,但也面临技术、市场和监管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需在未来逐步解决这些挑战。
王鹏程: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壁垒是:低成本规模化生产能力和AI技术的落地加持。前者保证产品一致性和稳定能力,后者保证在工厂以外场景的通用自主能力。若成本控制没有到达预期、AI技术进展没有到达预期,均可能会影响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的落地。
上一篇: 科技温暖人心见证丰田福祉车的创新探索
下一篇: 10月丽水滚动功能部件价格指数微幅下跌